“本文不讨论任何品牌,任何猜想均为读者个人行为”
01
说个笑话“吨位决定地位”。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经不知道是哪里了,白酒行业有些专家引用过来,赢得了鲜花和掌声,好多酒厂被这个口号迷住,大肆扩张目前整的就比较尴尬了。我在公众号喊了两年风险,背着“唱衰酒厂的名声”现在只能背井离乡,搞得家乡人民没水喝。四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持续复苏趋势减弱,已经不光是白酒行业的问题了,四月份消费品数据环比三月几乎全线下跌,烟酒下滑好歹只有15%,化妆品都快下滑30%了。
对酒厂来说,今年确实难受,就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,今年上半年上点规模的酒厂,普遍同比销售下滑都超过20%以上,酒企业绩的拐点已经来了。对酒商来说,估计大家都无比怀念三年前,好歹酒价还在涨,白酒还能卖。消费者朋友说的“跌到啥价满仓”也笑笑就过了。
目前的环境已经彻底变了,香烟都卖不动,再大的“瘾”也抵不住收入的下滑,戒烟戒酒最好的理由不是健康,而是没钱。
主打喝酒健康功效的白酒不知道如今是否安好,那些早两年高点进来的行业外资本,可能更是举步维艰。不过酒类消费品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,当然会渡过这次危机,代替酒类消费的不会是更好喝的酒精,而是能给大家带来社交愉悦和生理上瘾的各种产品。市场是场马拉松,跑得快不如跑得久的。

02
量价齐跌已经是既成事实,不过一些数字化做的比较好的酒企,通过消费者红包掩盖了一部分价格下滑。一瓶400块酒里,红包可能占了100块,酒厂通过技术手段,让消费者开瓶领红包的行为和烟酒店,经销商的返利进行绑定。消费者领了20元的红包,烟酒店和经销商还要额外分80元。
厂家的算盘是打的比较好的,一是能通过消费者扫码掌握消费者的个人信息,为厂家直营做好铺垫;二是能通过扫码数据进行渠道管控,比如异地扫码不给烟酒店和经销商返利;三则能通过扫码数据,可进可退的进行营销活动;最后还能通过扫码数据进行营销分析。
出发点是好的,想法却略显一厢情愿。在短信和骚扰电话横行的当下,消费者对于让渡个人隐私还是相对比较克制和反感,哪怕让渡了个人隐私,对于品牌形象来说更不是加分项目。但是要想当上面的算盘,就必须要手机用户昵称,用户头像,用户定位,用户openid等一系列的个人信息。
扫码数据渠道管控比较难,窜货的该窜还得窜,无非是增加了瓶盖的物理回收这个环节,酒商回收瓶盖必然会给消费者进行经济补贴,反而会变相拉低商品的市场成交价。在如今的开瓶率背景下,有多少酒能开瓶?又能对商家进行多少补贴还要打个问号。月色很美,可是很多人都看不到。
商家红包只是卖酒的一个彩头,一种延迟满足,当红包的金额已经远超过售卖商品产生的利润后,这多多少少有点不符合商业道德。隐私保护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,我扫了这么多酒的红包,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一个公司把自己收集来的消费者信息怎么保管,怎么处置说明白的,出现隐私泄漏也在所难免,消费者遇到茅台镇的销售电话,第一时间想想最近领了哪个品牌的红包吧。

03
我自始至终认为酒厂要时刻克制自己“营销”的冲动,少给市场添乱,自始至终做好生产者和品牌宣传者的工作,营销也好,促销也罢,交给经销商就行了。政府都在讲“放,管,服”,酒企何尝不能?
每一次品牌产品价格的大规模下跌,背后都有厂家人员“设计巧妙”的营销方案。这两年跌的厉害的白酒,大多数都是“品牌营销”搞得明明白白的品牌。不折腾,说着只有三个字,做起来很难。
一个品牌的长远发展,必然离不开扎实的产品品质,和独特的产品定位,越是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特质越是明显,只有陷入同质化竞争的产品才高度依赖营销。
目前来看,大多数酒企的营销还立足于使用各种搭赠的手段降低商品进货成本,让商家觉得便宜进而进行打款,大白话就是促销为主。还是呼吁大家换种方式吧,直接点降价,苹果、特斯拉降价天也没塌下来。
04
销售急了品质下滑也比较普遍,上市的酒企咱们能看一个指标“库存周转天数”,大概意思就是原材料从入库到成品出库所需要的时间。
在传统行业这个指标是天数越短越好,短说明原材料入库到出库特别快,产品畅销,天数多了就说明产品滞销了。但是白酒这个“慢”的行业却不太一样,对消费者来说天数越多,意味着白酒陈年的时间含金量越高。这里就不点名批评个别近年来爆发式增长,网络上疯狂雇佣自媒体吹捧的酒企了,炒股的拉来看一下就很明白了。
整体来看,这几年酒企的库存周转天数都普遍在变短,并且变短的幅度还不低。作为一个天天说自己采用“古法”“传统”的行业,那就铁定是品质下滑咯,大家近年来追捧老酒不是大家变得矫情,而是品质确实在大幅度下滑,大家只是想尝尝这个酒本身应该有的味道。
所有宣传口径带有“爆发式增长”,“跨越式增长”的酒都离远一点。有些品牌存在几十年来,每年就懒洋洋的扩产一点点,日拱一卒,现在已经是中国第一的酒企了。爆发式增长的背后,根本上就是酒厂没想到自己会突然过上好日子,也没进行供需关系进行管理。

05
早两年品鉴酒是稀缺产品,去年今年有点泛滥的趋势了。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感觉了,品鉴,所谓的政策层出不穷,简单说来就是“卷”。品鉴酒从之前的供不应求到现在供过于求品鉴酒价格下跌,本质上就是厂家投放太多了,不论设计多巧妙,监管多严格的品鉴酒政策最终都会反馈到品鉴酒的市场价格上来。
品鉴酒的消费群体较为固定,都是一帮饮酒量大,品酒有一定心得的消费者,他们不在乎酒的包装,更在乎酒的本身。早两年品鉴酒售卖的价格顶多是正装的8折,现在最低能到6折就是供需关系失衡的最好注脚。对消费者朋友来说,找到一两个靠谱的渠道,让他相信你是买去自饮的,一年下来真能省很多钱。
曾经和厂家的人员探讨过品鉴酒这个事,如果站的视角足够高咱们会发现:但凡你有点消费能力,有点社会地位,也有点爱喝酒,他会有开不完的品鉴会,喝不完的品鉴酒。品鉴会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很激烈了,一开始在酒上下功夫,后来菜的标准也不能降低,再到后面吃饭的场景还要搞成主题化。饭前讲个PPT,饭后还要发奖。在反对食物浪费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饕餮盛宴早晚会被监管部门注意到。
另外A酒厂认为他独创的手段,其实B-Z酒厂都可能已经用烂了,厂家的营销人员认为他们“设计巧妙”的营销方案不会影响价格体系,一个月改几次的营销政策,到头来最直接的反馈还是市场价格。
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,“不作为”的危害是远远小于“乱作为”的,“不作为”最起码是有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在调整,“乱作为”那就是什么手都兜不住了。
06
行情艰难,转型及时的酒商似乎影响也没那么大,至少是在下跌行情中跑赢大盘的。转型最好的方式还是拥抱互联网,科技平权在各行各业都在上演,以前要花100万投资的一个店,现在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就能开个网店,人流量潜在的上线更是远超线下门店。
极低的试错成本,意味着所有人都有成为“网红”的机会。电商的准入成本也比早些年低了太多,社群化的趋势也逐步凸显,一个简单的微信群就能承载一大批用户,同时还便于维护。
不过往线上转型必然会放弃进行价格歧视产生的超额利润,比价成本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了,宰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。各类似报价的公众号,视频号,小程序层出不穷,厂家进行价格管理的难度也日益增加,价格也形成机制已经从厂家决定转变为市场决定,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白酒行业市场化程度变高。
说到最后,行情好的时候吨位大了能解决很多问题,现在行情差了,吨位大了更能暴露问题。没事也为厂家决策者捏把汗,利润在使劲下滑,还有这么多工人要养,这么多厂房要建,这么多粮食要投……先活下去再某发展吧。

#白酒##酱香白酒##中国人都爱喝哪些白酒##什么样的白酒值得珍藏#
库房有积压库存的请加:17745795929 微同步 ,以备不时之需
原创文章,作者:投稿用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91linqi.com/130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