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谈
广州这家素食店火了!近日,新华社、人民日报官微以《他们吃饭,自愿多掏钱》为题报道在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的弘善素食店。食客只需花13元就能吃自助素食,另加8元能捐赠一份“待用快餐”送给需要帮助的人。短短9年,价值700多万元的90余万份爱心餐在此派送出。
店如其名,这家素食店以实际行动践行着“弘善”二字。虽然店铺不大,仅有8张桌子,但却有大爱——通过向困难街坊提供爱心餐,不仅温暖了帮助对象,也感染了不少消费者和公众。对来店的消费者而言,当受到这种爱心感染,很可能会加付8元加入到认捐者行列。
而且,这种大爱以各种细节来书写。比如该素食店制作了专门的领餐证,让困难街坊凭证领餐有利于规范服务,既防止爱心餐被冒领也避免了餐饮浪费。再如,工作人员发餐时没有过多询问,只是双手捧着待用快餐递到领餐者手中,同时微微弯腰颔首,让施与受保持体面与尊严。
任何人都需要尊严,困难群众更是如此。可能在某些人看来,困难人群连自己吃饭都难以解决,还谈什么尊严?或者会说,困难群众的“穷”写在外表,让其保持尊严没实质意义。但设身处地地想,困难群众比其他人更需要尊严,而该素食店用“柔”的方式维护了困难街坊的尊严,也是一种爱。
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这家素食店创始人之所以把小餐馆做成有“大爱”的素食店,是因为当初来广州时收获温暖——街头流浪时,一位好心的阿姨送给他一盒饭和一个包子,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让他记忆犹新。当然,在具体的运作细节他还是做了充分考虑,该素食店的模式很有特点,创始人借鉴了国内其他餐厅的“待用快餐”模式,然后按照成本价8元作为自己店铺一份待用快餐的认购价。这种模式既减轻了经营者的压力,也让这种爱心餐更有生命力,而且对来店消费者具有慈善感化等作用,也等于培植了慈善土壤。
过去我们听说过不少国外餐厅免费给流浪汉、困难群体提供免费食物的故事。其实,在我们的国土上也有很多这样的真实例子,甚至在一些细节方面比国外餐厅做得更好。就拿弘善素食店来说,不是拿临期食品行善,而是调动更多消费者加入认捐者行列,向困难街坊提供新鲜餐食。毫不夸张地说,这种“大爱”是最有感染力的。
有的流浪者变成了厨师,这样的案例温暖了领餐者,而且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变成了认捐者,其中,一对老夫妻专程“打卡”认捐,就是这种“大爱”感染力的缩影。而短短9年时间共送出90余万份爱心餐,则是这种“大爱”的宏观画像。
任何付出都终有回报。这家素食店用8元传递爱,同样也让相关各方有所收获,用一个字总结就是“爱”。对该素食店来说,既帮到了困难街坊,也打出了自己的名气,必将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消费,自然会有商业回报。作为认捐者,则能从捐赠中感受到快乐,并受到慈善熏陶。
得到帮助的困难街坊,不仅能享受美味,避免饿肚子,还能感受到温暖,体验到尊严。对于这样的爱心餐厅,除了舆论给予赞美、市场给予商业回报之外,城市有关方面应该提供相关支持,该褒奖的褒奖。 □冯海宁
库房有积压库存的请加:17745795929 微同步 ,以备不时之需
原创文章,作者:投稿用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91linqi.com/34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