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,出现了一批零食界的蜜雪冰城。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品牌有几个。还有企业一年干了60多亿,新开店超过1000家。给人感觉就是突然冒出来了。在一些县城,这种现象非常明显。

这就是零食集合店,目前大概有三种模式:一种是以零食很忙、零食有鸣为代表的零食集合店;第二种是以好特卖等为代表的临期食品店;第三种就是以良品铺子、三只松鼠为代表的线下门店。这里重点说第一类。
之所以把他们称为零食界的蜜雪冰城,有几个原因:第一,都主打性价比;第二,有些品牌的门店密度很高,都赶上蜜雪冰城了。比如在广州的上社,有三家蜜雪冰城,就有三家零食有鸣,相隔都不远。第三,都围绕下沉市场布局。这种打法与策略跟早期的蜜雪冰城很像,所以叫零食界的蜜雪冰城。
这些品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。截至目前,已有多个品牌的门店数突破了1000家。比较典型有零食有鸣、零食很忙以及赵一鸣等等等。这个领域也吸引了一些知名资本,比如红杉,高榕资本等等。良品铺子最近还投了赵一鸣。
那么,这些零食集合店凭什么能这么快呢?之所以能跑这么快,还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让顾客眼前一亮:产品丰富(SKU基本都在1000以上);价格低(零食集合店的价格大约是商超的60%-70%);商品更新快;更便利。这些对消费者都是有吸引力的,再加上供应链逐渐成熟,在资本的助推下,就跑起来了。

零食集合店的商品大概分为两类:第一类,引流类,主要是饮料类的大流通单品,这些产品价格很低,很有吸引力,比如一瓶水,便利店卖2块、但是这些店可能就1.2元;第二类是贡献利润的,一般以散称的零食为主,这些大多是一些白牌。品牌产品负责引流,白牌产品贡献利润。以某零食品牌为例,品牌产品与白牌产品的销售占比大概是35%:65%。商品的毛利一般在10%-30%以之间,综合毛利在20%左右。
从选址来看,主要定位在下沉市场。性价比在下沉市场的有效性不用怀疑。当然,这些品牌也开始进入一些一线城市。以广州为例,有两个场景非常典型:一个是学校,围绕着学生去做,零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必多说,这种价格,确实很有吸引力;另一个是城中村,一线城市的城中村可以把他理解为就是一个下沉市场,也是一个非典型的社区。从门店的分布来看,有些品牌已经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。
这些零食集合店主要抢了四个渠道的生意:第一,大卖场中的零食区;第二,中高端零食连锁的部分客群;第三,便利店;第四,电商渠道,有些品牌也打出了这样的口号,比电商更便宜,但比电商更快速。

本质上来讲,这些企业做的是供应链的整合,跟名创优名的模式有点像。大部分品牌都有自己的进货渠道。这些零食店之所以有想象空间,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,通过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,然后在此基础上叠加其他产品,这也是他们吸引资本的一个原因。
不过,这行的门槛确实不高,同质化很严重,现在的竞争也很激烈。这种店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,产品数量多,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存在难度。背后厂家多,加上价格低,很多白牌产品可能品质很一般,还有以次充好的情况。这些都是一些需要面对的问题。
这类项目的投资不小,门店大多在100-200平米之间,整体投资大概要50-60万,但毛利不高,这就注定这类项目的回本周期会比较长,这也加大了投资风险。另外,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,在同一条街上,相邻的位置,可能就有另一家零食店。已经有部分零食店因为扛不住竞争开始关店,还有一些在硬撑,打算熬死对手。
最后说一点,这些零食集合店最大的威胁对象,可能是一些便利店。因为对这些便利店,酒水饮料占了很大一部分,但这些商品在零食集合店却是引流商品。实际上,确实也已经出现了便利店因为零食店的出现而撑不住关门的现象。如果这些便利店不转变思路,那真的可能会比较危险。还是那句话:干掉你的,从来不是你的同行。
参考资料:
1、“草根”零食连锁爆发,正在切分便利店、社区店市场,第三只眼看零售
2、价低量大的零食集合店正备受资本青睐,界面新闻
3、零食魔珐完成千万融资,零食集合店的风还能刮多久?钛媒体
4、永辉前高管创业零食集合店,邻食魔珐获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,36氪PRO
5、零食连锁打响下沉争夺战:小县城两年涌现9家,加盟商狂开60店,九派财经
6、独家对话启承资本:低价?效率?一年卖出64亿的零食很忙,迷人在哪里?Foodaily
库房有积压库存的请加:17745795929 微同步 ,以备不时之需
原创文章,作者:投稿用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91linqi.com/9539.html